近年来,电商的兴起不仅带来了便利,也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可乘之机。近期,北京市检察院发布的信息数据显示,电商领域频繁出现“买真退假”的诈骗案件,而这一现象的背后,竟然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黑灰产业链。根据检方的调查,2021年12月至2023年4月,嫌疑犯胡某先后在某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下单购买多种商品,之后他以虚构的理由申请退款,并寄回与购买商品完全不符的低价次品,极其狡诈地骗取了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超过200万元的退款。
这种行为显然不是个案,检方透露,由于“退货退款”政策中的漏洞,这种“薅羊毛”的现象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操作的过程。同时,针对这一系列案件,检察机关展开了严厉打击,力求还电商一片净土。
从整体上看,由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涉及到的交易量巨大,造成了管理上的一些疏漏。而不法分子是利用这些缝隙,让自己非法获利,甚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攻击链条。电商公司在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时,有时显得束手无策,尤其是像这起案例中的道德挑战,让人直呼应当重视。
在胡某的案例中,检方通过技术方法追踪到了非法得利的路径,包括他在网络二手市场的销售行为,一举将其提出的诈骗金额的数据直接链接到犯罪事实。通过这样严密的证据链,法律最终将走向公正。这种情况是否只是冰山一角? 其实许多电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,都必须面对如何精准识别高风险用户的问题。为此,检方也提出了政策建议,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,帮助电商企业甄别异常用户,为市场秩序的恢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。
